文献分享

首页 > 临床应用

近红外荧光导航手术理论基础

近红外光导航手术理论基础

Sylvain Gioux, Hak Soo Choi, and John V. Frangioni

 

摘要:

 

生物医学光学领域在过去十年中迅速发展,并对临床产生重大影响。近红外(Near-Infrared Light,NIR)荧光成像通过为外科医生提供实时图像引导鉴别病变组织,具有革命性的意义。为了将此项技术成熟用于临床,需要特殊的成像系统和近红外荧光造影剂。本文介绍了近红外荧光成像的原理,分析了现有的近红外荧光成像系统,讨论了有关荧光显像的关键环节。

 

前言:

 

外科手术中一直存在一个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的事实,即由于可见光不能穿透血液和组织,因此当外科医生观察手术区域时,只能看到表面特征,无法发现深层次的结构比如肿瘤、淋巴结、血流等。这点意义非常重大,因为全美每年有超过4000万例外科手术,所以哪怕微小的改善或提高都会影响大量患者。例如,即使运用现代手术技术,仍有20%-25%的乳腺癌会因看不清深层结构而无法被完全切除,并且12%-28%的局部复发率高的令人无法接受。此外,仅在美国,每年就有20,000至600,000名患者在各类手术中发生神经损伤,导致了术后神经痛及功能丧失。

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(NCI)、国家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(NIBIB)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癌症成像计划(CIP)认识到光学成像的一般潜力,特别是近红外荧光对改善人类手术的潜力。在过去的十年中,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(NASF)在这些技术上投入巨资。这种投资的回报是相当快速的临床前验证、首次人体临床试验,以及现在用于图像引导外科的NIR荧光成像系统的商业可用性。

近红外荧光成像利用近红外光的深光子穿透到活体组织中的能力,快速、精准、简便的提供深度<1cm处的组织成像,着重于检测在700至900nm之间发射荧光的外源性对比剂。简言之,它由特殊光源(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)发出近红外光激发特殊介质(吲哚菁绿)释放荧光,然后由特殊的感光元件采集荧光信号,最终成像。

 

关键参数:

 

视场(Field-of-View,FOV):可调节的FOV是外科成像所必需的。通常,最大FOV的直径应至少为10cm(4"),最好为20cm(8"),以适应各种外科手术所需。为了发现微小肿瘤或避免神经损伤,还应确定最小视场值,优选在1-2cm的范围内。最大FOV越大,光源所需的总功率就越大,实现期望